上下文工程 2.0

内容纲要

一篇关于如何让机器更好地理解人类意图的技术解读

上下文工程 2.0

最近读了一篇关于"上下文工程 2.0"的论文,感觉这个概念特别有意思。今天想和大家聊聊,什么是上下文工程,它为什么重要,以及它是如何帮助AI系统更好地理解我们的。

什么是上下文工程?

简单来说,上下文工程就是设计、组织和管理上下文信息,让机器能够按照人类意图行动的系统性实践

听起来有点抽象?其实很好理解。想象一下,你和朋友聊天时,你们之间有很多"不言而喻"的东西——共同经历、文化背景、情感状态等等。这些就是上下文。但机器没有这种能力,它需要我们把所有这些信息"预处理"好,转换成它能理解的形式。

这就是上下文工程的核心:将高熵(复杂、模糊)的上下文和意图压缩为低熵(清晰、结构化)表示的过程。本质上,这是一个"熵减工程"。

历史演进:从1.0到4.0

很多人可能觉得上下文工程是最近才出现的概念,但实际上,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。论文把上下文工程的发展分成了四个时代:

Era 1.0(1990s-2010s):原始计算机时代,主要是人机交互(HCI)框架,典型技术包括上下文感知系统和普适计算。

Era 2.0(2010s-2020s):智能代理时代,进入人-代理交互(HAI)范式,这时候出现了提示工程、RAG(检索增强生成)、工具调用等技术。

Era 3.0(2020s-):接近人类智能的时代,强调上下文生态系统,典型技术包括长期记忆、多模态处理。

Era 4.0(未来):超人类智能时代,可能实现自主上下文管理,甚至包括脑机接口、主动推理等前沿技术。

从这个演进过程可以看出,随着机器智能水平的提高,上下文处理能力也在不断增强,人机交互的成本在不断降低。

为什么需要上下文工程?

这里有个核心洞察:机器无法像人类一样"填补空白"

人类交流时,我们依赖共享知识、情感线索和情境感知。比如我说"那件事",你可能就知道我在说什么,因为我们有共同的上下文。但机器不行,它需要我们把所有信息都显式地提供给它。

所以上下文工程的核心"努力"就在于信息转换——把人类自然交流中的高熵信息,转换成机器能理解的低熵表示。

三大核心维度

上下文工程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核心维度,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上下文生命周期:

维度1:上下文收集(Context Collection)

这是第一步,从各种来源获取相关信息。论文提到了三种收集方式:

  • 显式收集:用户直接输入、API调用、文件上传等
  • 隐式收集:行为分析、环境感知、历史记录等
  • 主动收集:预测性加载、主动查询、实时监控等

数据源包括用户输入(文本、语音、图像)、传感器数据、历史记录、外部API、环境状态等等。

这里的关键是:数据质量、隐私保护、成本控制。不是收集得越多越好,而是要收集得准确、及时,同时保护好用户隐私,控制好成本。

维度2:上下文管理(Context Management)

收集到上下文后,需要组织、存储、处理和维护。这里有几个关键子组件:

文本处理:文本清洗、分词、实体识别、摘要生成等NLP技术。

多模态处理:图像、音频、视频的理解和转换,需要视觉模型、语音识别、多模态融合等技术。

分层存储:这是特别有意思的一点。论文提到了三层记忆架构:

  • 工作记忆:当前任务上下文,受上下文窗口限制
  • 短期记忆:会话级上下文,单次对话期间有效
  • 长期记忆:跨会话知识库,理论上容量无限

上下文隔离:不同任务或用户的上下文要分开存储,避免信息混淆。这就像给每个任务一个独立的"房间"。

上下文抽象:将复杂上下文压缩为简化表示,降低处理复杂度。比如把一篇长文章压缩成几个关键点。

维度3:上下文使用(Context Usage)

最后一步,利用管理好的上下文信息,支持系统决策和行为。

这里包括:

  • 系统内共享:同一系统不同模块间共享上下文
  • 跨系统共享:不同系统间传递和共享上下文(需要标准化协议,比如MCP)
  • 上下文选择:根据任务动态选择最相关的上下文
  • 主动推理:基于上下文主动推断用户需求
  • 终身更新:持续保存和更新上下文,支持长期学习

上下文选择策略很有意思:相关性排序、时间衰减(优先选择最近的)、重要性加权、多样性保证(确保选择多样化的上下文)。

三个核心组件:C-E-G框架

在形式化层面,上下文工程包含三个核心组件:

C:上下文(Context)

所有相关信息的集合,包括:

  • 显式上下文:用户直接提供的信息
  • 隐式上下文:从行为和环境推断的信息
  • 结构化上下文:JSON数据、数据库记录、知识图谱等
  • 非结构化上下文:文本对话、图像、音频、视频等

关键特性是:完整性、时效性、相关性、可访问性。

E:工程化(Engineering)

将原始上下文转换为机器可理解、可操作形式的系统性过程。

流程是:原始上下文(高熵)→ 收集阶段(数据获取、预处理、质量检查)→ 管理阶段(组织、存储、抽象、索引)→ 使用阶段(选择、共享、推理、更新)→ 工程化上下文(低熵)。

工程化原则包括:模块化、可扩展、可观测、可优化。

G:目标对齐(Goal Alignment)

确保机器行为与人类意图一致。

对齐维度包括:

  • 意图理解:准确理解用户意图
  • 行为一致性:行为符合用户期望
  • 价值对齐:符合用户价值观和偏好
  • 长期对齐:在长期交互中保持对齐

对齐机制是:人类意图(高熵、模糊)→ 意图理解 → 行为规划 → 行为执行 → 反馈学习 → 对齐行为(低熵、明确)。

对齐挑战包括:意图歧义、上下文缺失、价值观差异、长期漂移。

实际应用场景

论文提到了两个典型场景:

智能研究助手:从多个数据库检索相关论文,使用RAG技术提取关键信息,构建知识图谱,然后基于收集的上下文生成研究报告,主动推荐相关研究。这样可以自动化80%的研究工作。

长期对话智能助手:记录用户偏好、历史对话、行为模式,使用分层记忆架构管理,在每次对话中主动调用相关历史上下文,提供个性化服务。这样可以提供连贯的对话体验,理解用户意图更准确,减少重复询问。

常见问题解答

上下文工程和提示工程有什么区别?

提示工程主要关注单次查询的优化,而上下文工程是系统性的,包括收集、管理、使用全流程,适用于长期、多步骤任务。

为什么说上下文工程是"熵减"过程?

人类交流依赖隐含知识,信息熵高;机器需要显式、结构化的信息,熵低。上下文工程就是将高熵信息转换为低熵表示的过程。

如何平衡上下文丰富度和计算成本?

使用上下文抽象和分层存储,只保留关键信息;采用上下文选择机制,根据任务动态加载相关上下文。

未来展望

上下文工程正在向更智能的方向发展,包括主动推理、终身学习、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。目标是实现接近人类的上下文理解能力。

从Era 1.0到Era 4.0,我们可以看到上下文工程的发展轨迹:从简单的传感器数据处理,到复杂的多模态长期记忆管理,再到未来的自主上下文管理。这个演进过程,正是AI系统越来越"聪明"的过程。

总结

上下文工程的核心思想其实很简单:让机器更好地理解我们。通过系统性地收集、管理、使用上下文信息,我们可以让AI系统更准确地理解用户意图,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。

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,更是人机交互的根本问题。随着AI技术的发展,上下文工程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凸显。理解这个概念,对于理解现代AI系统的工作原理,以及如何设计更好的AI产品,都很有帮助。


本文基于论文《Context Engineering 2.0: The Context of Context Engineering》整理,原文链接:https://arxiv.org/pdf/2510.26493

滚动至顶部